想晒太阳了,怎么办?对于普通人而言,这压根儿不构成一个问题。他们所需的唯一条件,就是一个晴朗的白天,走出房门,就能享受触手可得的明亮温暖。然而,对于很多养老院的老人而言,这却是奢侈的享受。
谢琨注意到这件事,是因为智能代步机器人在老人群体中的莫名紧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建国带领团队9次迭代产品,最终通过8个可调节的关节,最大限度去满足不同用户的身体差异(从身高1米45到1米9),还包括针对一侧偏瘫、脑瘫患者等做出的一些人性化设计,充分考虑使用者的舒适感,比如用户在购买邦邦机器人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配件。在经过不断迭代之后已经可以做到高度、座椅、护腕、护膝、脚踏板等多个部位均可根据用户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同时,优必选科技推出智慧康养云平台,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智慧康养的超级大脑,将AI机器人和智能设备与养老运营进行统一管理,与各类养老服务实现互联互通与深度融合,可应用在养老机构、居家社区、综合社区、医院病房等场景,为老人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一站式管家服务。
01
康养含量100%
在智慧康养生态合作伙伴计划启动仪式上,招商观颐、日本美邸、交科院等12家养老运营和医疗科技领域的合作伙伴,与优必选科技一起用AI共创智慧康养新生态。
大家对汽车不陌生,汽车从发明以来,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出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出现,人工智能和5G的快速发展应用,汽车工业正在面临巨大变革,我为你总结了这几大趋势。
智慧居家养老解决方案
科技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养老场景
为了解决护工短缺的问题,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纷纷颁布外国人护理职员申请签证的优惠政策;德国也列出了优待措施,以从越南,墨西哥等国引进护理人员。然而即便如此,护工依然短缺。
招商蛇口旗下专业康养医护平台——招商观颐总经理文艳红说,通过和优必选科技等企业合作,招商观颐康养项目依托机器人、IOT设备、数字疗法等为长者们提供风险筛查、危险预警、健康监测、智慧陪伴、认知干预等服务。在此基础上,双方将继续推进合作在深圳蛇口打造紧贴用户需求、注重人文关怀并形成服务闭环的智慧社区康养模式样本。
更有陪伴机器人
与其感叹光阴似箭
离不开高质量的智慧养老服务供给
说一千道一万,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在我看来,新型汽车生态的整体潜在风险有如下几点:
图为优必选开放式递送机器人优颐捷
当然,最核心的还是解决用户的需求痛点。
注重人文关怀的智慧康养产品
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与美好
“Rople”便携平板代步机器人
提供全龄段、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
《红周刊》:在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方面,哪些细分领域有望率先实现突破?
如果达到同一既定战略目标,有一条简单的路和一条复杂的路都有可能实现战略,我个人会去选择那条相对难走的路,去啃难啃的骨头。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而低水平的重复不会实现成长。我认为的“机器人+”是用在外太空探索、深海监测、极限环境取样、工业自动化控制、精准手术的机器人等等,而不是在饭店或者银行看到的送菜或者代步机器人。
今年以来,中国机器人产业投融资持续活跃,截至上半年,已披露融资金额超过50亿元,服务机器人赛道仍然大火,源码资本、高瓴创投、顺为资本等机构纷纷出手布局。
汽车机器人,或许是能成为自智能手机之后的又一个全新的智能终端赛道,成为物联网社会的数据和流量的入口。
“我们在深圳或者是北美有同版本的各类机器人,上海的团队在现场发现了问题,如果需要远程开发端参与,就把bugs直接提到后方的开发团队,让开发团队定位原因并及时处理。开发团队完成新软件版本初步验证之后,会重新把软件包打到新凯敬老院的现场。新凯的工程师会重新进行复测,验证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特点:专注于光学器件,汽车业务在于车载摄像头。
来弥补曾经的忽略
第1项,在原有电动产品的基础上增加数据分析。随着数据网络越来越发达,大数据算法越来越先进,通过对用户使用情况的日积月累,能为用户提供他们真实训练情况的数据分析。比如用户进行行走训练,过去只是借助辅具完成训练,但并不知道训练过程是否有效。现在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用户的训练过程是否科学有效,是否达到了训练的目的,比如训练中用户自身用了多少力,电机有用了多少力,动作是否标准等。借助这些数据分析,用户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训练计划。
你可能会问我,铺陈了这么多汽车机器人,或者叫新型汽车的行业背景,那这个投资赛道中,有哪些投资标的特别关注呢,这里我举一些聚焦不同环节的上市公司例子来参考。
深耕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行业十年
让亲情和关爱“始终在线”
特点:基于人工智能算法能力的自动驾驶、智慧交通、车联网等综合解决方案。
2021年初,邦邦机器人智能代步车上市,便斩获诸多奖项,并且凭借炫酷外观设计及人性化、智能化的“黑科技”,获得很多老年用户的亲睐,也收获了众多年轻粉丝。在2021年12月,邦邦机器人又在小米优品平台上发布了邦邦智能代步车手动版,众筹价仅5499元。
辅具步入3.0时代
1.0时代,传统辅具时代。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如拐杖,以及包括手动轮椅在内的一些助行器。第一代康复辅具所呈现的更多是纯工具性质,是通过一些机械原理,让人恢复一定的行动能力,或者其他的功能性能力。
2.0时代,电动辅具时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电动技术的发展,逐渐开始出现一些电动助力的康复辅具,比如电动轮椅、电动起立床等,用户使用起来更高效、更便捷。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机电信号等新技术被融合到辅具产品中,一些新式产品诞生了,可以满足更多康复需求,能够完成更加复杂的动作,实现更加多样化的功能,比如外骨骼,以及通常多见于医院的大型下肢步态康复仪等,这些产品相比传统辅具更加高效,也能够承载更多的康复理念。
3.0时代,智能辅具时代。一个新的里程碑阶段。为什么新一代康复辅具也叫智能辅具呢?解答这个问题,要从推动智能辅具时代到来的五大因素来展开:
第2项,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让辅具备了一定的远程交互的能力。因为无论是康复类辅具,还是出行类辅具,都属于专业设备,无论是用户的家人,还是医生,都需要知道用户的状态和状况。比如用户离开医院后,医生无法第一时间了解用户的具体情况。有了物联网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就可以让用户在家中也可以得到医生或者其他专业人士的远程支持与指导,给与更专业、科学的训练建议和指导等。
正是在这五大因素的刺激下,国内康复辅具市场快速来到了3.0时代——智能辅具时代,智能辅具时代不仅仅是产品的升级,同时也是服务的升级,能够为用户带来专业的支持、指导,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比如,邦邦机器人的代步出行产品,就具有远程升级、远程售后、一键呼叫等功能。
整体的市场渗透率相比国外市场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出行类辅具来说,在国外,手动产品的渗透率和电动产品的渗透率接近一比一,而在国内,还是以手动产品为主,电动辅具的渗透率只有20%左右。
第一,康复意识与理念的渗透。2000年之后,康复理念才开始在中国市场渗透,而在更早以前人们对康复没有什么概念。比如原来人们骨折以后认为只要养着就行,并不认为要通过训练来恢复机能,导致很多人骨折以后没有做到有效康复,身体机能很难恢复到骨折前的状态。
第二,医疗条件和社会资源的分配。在美国,每700人能分配到一位康复师,而在中国,每十万人才能分配到一个康复师,缺口非常巨大。而当资源配备不足时,就很难实现优质深度的服务。在这个因素的刺激之下,国内品牌厂商开始着力于通过产品的突破创新来解决资源分配极其不均的社会痛点。
第三,国内辅具行业早期的发展态势存在较大问题。早期,国内的辅具行业所做的只是给国外品牌代工。比如出行辅具,国内加工厂只是根据国外品牌方提供的图纸,负责轮椅的车架焊接等,并不参与任何设计,更是接触不到涉及到产品的电机、控制系统、工艺、设计等相对核心的技术层面。所以早期国内辅具的产业链条处于全球行业的底部。康复辅具对技术的要求更高,要打通产业上的各个环节链路更难。近年来,随着国内各行业、各领域技术的快速发展,整个产业链得以快速发展与完善,为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来自其它行业的一些新产品理念也给辅具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灵感,比如辅具的智能化。
中国需要出行辅助的弱能群体基数(百万级)庞大,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将加速推升出行辅具的需求(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49亿人);此外,我国还有2亿多慢性病患者,其中存在康复需求的就超过1000万;而因为交通、工伤事故致残的伤残者,每年增量达到了100多万;粗略算下来,智能助行机器人市场规模至少是千亿级。
首先,过去的康复辅具,主要面向B端,比如医院和康复机构,需要有专业人员从旁辅助操作,且价格十分昂贵,并不适合于社区以及家庭配备。
第二,传统的出行类辅具产品,大多体积较大、笨重,越障能力差,可能连用户家里的门槛都过不去。
第三,一旦患者离开医院在家中独自借助辅具进行康复训练,会因为缺少专业建议和指导,无法对康复效果做出科学的诊断。
针对这些痛点,邦邦机器人团队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产品设计。在2016年年底,邦邦机器人做出了第一代出行机器人产品样机。
第一个阶段,前期市场调研。包括对用户、经销代理商的走访,和对竞品的分析,历时五六个月。此次调研是对市场的整体摸排,对产业链进行了解,也是对用户需求的一次深入洞察。
第二阶段,产品迭代。当时邦邦机器人做了两代产品:第一代产品也还没有彻底摆脱传康复辅具又笨又重的特点,但是通过第一代产品,邦邦机器人从产品的强度和功能实现等方面对他们的产品设计理念进行了验证。到了第二代产品,邦邦机器人对产品外观和人体工学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在量产过程中,也从易于生产和成本控制的角度上做了很多的优化。
当时为了做好第一代产品,除了钻研康复专业知识,李建国和团队几乎每天都在通过各种平台搜集产业信息,还与残障患者一对一深度交流。产品开发过程中调整了近1000张设计图纸,生产了300多台样机,根据3000多名残障患者体验后提出的意见,最终才正式敲定产品雏形。
经过1年的市场反馈之后,2017年年底,邦邦机器人进行了第一代产品的小批量量产,当时售价6万多元人民币,主要针对医院和B端市场。随后又在半年多的时间,实现了第二代产品的量产,将价格控制到了33800元左右。
邦邦机器人的出行辅具产品,算得上是市面上第一款能在真正意义上帮助用户实现自理的辅具产品,搭配站立、蹲起双重训练模式,能有效打破时间与地点限制,随时随地针对上肢力量、关节活动度、身体协调性进行相关训练,对预防压疮、骨质疏松也有显著效果,也能有效改善循环、消化等人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