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气式遥控飞机推荐(涡轮喷气式遥控飞机)

Aurora Flight Sciences位于弗吉尼亚州马纳萨斯,近30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民用无人机(UAV)。面对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和要求,Aurora研发中心开始更加频繁地使用Stratasys® 3D打印技术生产零件和模具,为无人驾驶飞行带来更多创新。

最近,Aurora和Stratasys的工程师携手开启了一个极具挑战的项目:制造一架喷气动力、推力矢量、混合翼体的遥控驾驶飞机。

■模型彩绘,表现的是Ar 234B夜间战斗机击落盟军战机的场景。

Ho IX 飞行中

A3D-2T教练机

米格-25RB:“狐蝠”-B,米格-25R的改进型,改进了侦察设备,加装了自动轰炸系统,具有高空轰炸能力,1970年12月正式服役。

冲床和铣床各一台(没有条件,直接找金属加工厂也行)。

同样在航空领域同样有所建树,擅长研制特技专用、个人使用轻型飞机等,战后苏联包揽了华约体系国家大部分武器装备。虽然大小装备都有可靠来源,但捷克在轻型飞机、教练机等航空领域还是有不少精品之作,比如最知名的当属L-39“信天翁”教练机。

CM-88 MK III

■Ar 234V9原型机另外一种挂装方式——在机身和机翼发动机短舱下共挂装三枚SD 500型500千克破片炸弹,但实际上这样已经超重,在实战中发动机短舱下并不会挂载炸弹。

A3D-2P。在A3D-1P原型机上设计的摄影侦察机,共生产了30架,弹舱内最多可安装12部照相机,还可以挂载闪光弹。

遥控涡轮喷气式模型相较于其他模型飞机,尺寸更大,飞行时从声音到姿态都和真实飞机十分接近,因此其操作方式及动作完成难度较高。

然而,在 1949 年,Kellet 公司陷入财务困境,于是将该项目卖给了修斯,修斯打包收购了已经制造的原型机部件及项目团队。台架测试于1950年开始,原型机由两台通用电气 TG-180涡轮发动机带动气体压缩机,压缩气体和燃料混合在旋翼中通过,从每个桨尖的四个燃烧器喷出。1952年10月23 日首飞,但是随即发现严重的叶片的振动和方向舵的过度应变问题,修斯试图解决,但是陆军失去了兴趣,项目在1955年关闭。

CM.8R

作战半径:920千米

1937年更是将带动力版飞翼布局战机送上天,有了这些实践基础E.555系列众多怪异布局方案就显得相当正常,同时这些设计思路对于各国战后航空发展影响深远。

机翼后掠角:41°

XV-1A

 

XV

VA-3B

到了1943年9月底,Ar 234的V3-V5号原型机完工,投入试验。然而没有起落架的先天设计缺陷很快就暴露出来。起飞滑车也存在不少问题,先是飞机起飞后滑车无法脱落,后来又是轴承断裂,使技术人员头痛不已。更要命的问题是因为Ar 234只有滑橇,一旦着陆后就无法自主滑行,需要地勤人员用吊车将其架到滑车上才能拖离跑道,这不仅妨碍了后续飞机的降落,更使得它在降落时极易遭到敌军飞机的攻击,因此早在V1号机试飞完成之前,帝国航空部就已经于1943年1月指示阿拉多公司另行研发具备一般3点式起落架(前3点式)的型号。

EKA-3B。在KA-3B基础上改装的电子对抗型加油机,共改装了34架,将尾炮换成了电子战装备,不过大多数在1975年以后重新转换成了KA-3B配置,拆除了电子战装置。

战后各国在该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基本得益于德国科研人员的贡献,苏联同样收罗到包括Ju 287前掠翼轰炸机、Jumo004喷涡喷发动机在内等多种技术成果。1946年,近二千名德国技术人员、设计师被带到苏联第一试验设计局(OKB-1),他们将要承担起为苏联研制喷气式飞机和配套发动机。这些人员包括来自亨克尔、阿拉多、西贝尔公司的航空工程师,完全是德国航空工业的精华,当然美国人下手更快得到的也更多这些暂时不提。

EF-150采用电传飞控系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这是航空中上首批尝试不依赖机械和液压机构,以电信号控制操纵面设计的飞机。注意看EF-150三视图,该机已经摆脱了德制飞机的设计模版,开始导入巴德团队以及苏联航空设计师对战后喷气时代新见解。参考同期美国B-47、B-52等轰炸机,随着飞机速度越变越快,更适用的后掠翼气动布局设计成为首选。

EF-150轰炸机双发布局,机长26.74米、翼展24.1米、飞机空重26.1吨、最大起飞重量47吨。机翼为后掠35度角(有一定上反角),尾翼为倒T型后掠和现代伊-76类似,为避免失速机翼上还有两片翼刀。

图波列夫设计局战后通过传统平直翼图-82轰炸机、新式后掠翼图-82轰炸机等型号的研制,积累了丰富研制经验。1950年6月起,开始打造最新版的图-88远程战略轰炸机,它就是后来图-16的原型。双发后掠翼(发动机装在翼根),采用两台AM-3(RD-3)涡喷发动机,推力85.75千牛,还标配OKB-156型弹射座椅,共安装7门AM-23型机炮。

桨叶结构

EF-150喷气式轰炸机 三视图

正在建造的A3D攻击机(左)和AD攻击机(右)

飞行员祖海尔•达乌德和座驾米格-25

寻找空军资助:

在总体设计完成之后,布鲁姆向帝国航空部提交了E 370的基本设计方案和性能参数:最大飞行时速为780千米(距地面6500米的高空),升限11000米,航程2011千米。1942年2月4日,前往阿拉多布兰登堡工厂视察的帝国航空部部长艾尔哈德·米尔希对于设计进度比前一年更为具体的E 370(计算性能为速度每小时830千米,续航距离也有所提升)表现出浓厚兴趣,其余的军方随员也对E 370的性能非常满意,其巨大的航程和卓越的高速性能更是得到了一些德国高层的青睐。2个月后,帝国航空部于4月正式命令阿拉多公司制造6架原型机用于试飞和试验,并且赋予E 370一个正式的官方编号Ar 234A。

1950年代末,针对美国同时期研制的XB-70“女武神”高空高速轰炸机和A-12/SR-71系列高空高速侦察机,苏联决定研制一种专用的高空高速截击机,任务交由米高扬设计局。

Doblhoff WN-342

自1956年3月底交付之后,A3D攻击机加入了重型攻击飞行中队,主要执行战略核威慑任务,成为美国海军核力量的象征。但随着美国海军任务需求的改变,以及可以携带核弹头的潜射型弹道导弹和战略核潜艇的研制成功,由航母搭载的A3D攻击机不再需要执行核威慑任务,于是被派去执行侦察任务,变身为了舰载侦察机。后来又有一些A3D攻击机改造成为了空中加油机电子战机,不过也有一些A3D攻击机保留了轰炸机的配置,并且执行了一些轰炸任务。下面就介绍一下A3D攻击机的系列型号。

在航空史上,并联双机身“手拉手”的布局出现的并不晚,但是直到二战后期F-82 双野马战斗机,双机身才取得了第一次广泛的应用。双野马的成功给很多航空人提供了思路,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将一架飞机两倍放大。

富加在1949年开发了无动力滑翔机CM.8,并在1950年将其改进为带有喷气式发动机的CM.8R。

项目结束后,富加 CM.88 结束飞行并存放在测试中心机库,然后送给空军机械学校作为教学模型使用。直到 1960 年代初期,最终,这个宝贵的世界上第一架双身喷气机原型没能等到自己的博物馆展位,而被纯粹而简单地报废了。